近期,AI生成视频的风潮已经吹进了影视名导的圈子,其中,全球热门的AI视频工具快手可灵成为了他们的新宠。九位国内知名的影视工作者,包括李少红、贾樟柯、叶锦添、薛晓路、俞白眉、董润年、张吃鱼、王子川以及“兔斯基”的原创者王卯卯,携手AIGC创作者,共同利用快手可灵生成了多部3-5分钟的电影短片。
这些短片涵盖了奇幻、志怪、亲情、动画等多种类型,充分展示了AI在影视创作中的潜力。抛开剧本内容,名导们敢于展示的AI画面风格和质量令人瞩目。从国漫风到科幻风,再到少儿频道卡通动画风,以及人物与猫猫狗狗的写实风,各种风格应有尽有。
特别是贾樟柯的硅基人公路片《麦收》,利用快手可灵的对口型功能,成功让片中的机器人说上了地道的山西汾阳话,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。
尽管这些短片在剧本设计、动作流畅度以及AI生成真人的自然度上存在差异,但无疑都展现了AI在影视创作中的独特魅力。然而,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于短片本身的质量,而是更深入地探讨AI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与影响。
在与第一梯队的影视工作者和AIGC创作者的交流中,我们得到了许多关于AI视频迭代的深刻见解。例如,AI视频是否真的能完成电影叙事?AI能否精准复刻人类导演的细腻镜头语言并应用于院线电影?传统影视工作者在使用AI时是否真的能够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?
针对这些问题,不同的创作者给出了各自的答案。俞白眉表示,他们最想探索的是AI与动作的结合,希望通过结合电影制作技巧和AI工具,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动作片段。李少红则认为,AI能够帮助创作者打开影像想象的可能性。薛晓路则关注AI在还原现实环境和动物一致性表达上的能力。
贾樟柯则希望通过运用快手可灵来探索AI本身的可能性,并直言不会回避AI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。其他创作者也分享了他们在使用AI过程中的真实感受,包括降低制作风险、提高创作效率以及AI在呈现超现实场景和复杂动作上的优势。
在谈到AI的具体功能时,多位创作者提到了首尾帧、负向提示词等提质增效的工具。这些功能使得创作者能够更高效地实现复杂的特效镜头和场景转换,从而降低了制作成本和时间。
此外,AI在运镜技巧、光影、景深等方面的表现也得到了多位创作者的肯定。他们表示,AI能够巧妙地运用这些电影制作技巧来增强画面的动态感和沉浸体验,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。
对于AI脑补分镜和片段的效果,创作者们也给予了高度评价。他们认为,AI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了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能够为剧组提供意外的灵感火花。
在谈到使用AI拍电影的初体验时,多位创作者表示这是一个既艰难又有趣的过程。他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,也感受到了AI在影视创作中的巨大潜力。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,但他们对AI的未来充满了期待。
最后,这些创作者们纷纷表达了对AI技术的接受和欢迎态度。他们认为,AI将成为电影行业的一个平等合作伙伴,为观众创造更多更新的影片和表现方法。同时,他们也强调了保持人的本真和沉着应对技术变革的重要性。
总之,AI视频风潮的兴起为影视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,我们有理由相信,AI将在未来的影视创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。